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再启风华 第137章 讣告,冲突

就在《定国是诏》颁发天下之时,留都南京。

南京户部尚书府,镇守太监王景洪惴惴不安的坐在座位上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茶水。

南京留守魏国公则一脸淡然的品着香茗。

黄福府上的下人们却没有那个心情伺候这两位南京最高权利者。

因为这座府邸的主人,历太祖、建文、太宗、仁宣和当今的六朝老臣,他的生命终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末路。

黄福一生可谓是强悍至极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代表性人物。

不是说他的武力值多么高,而是他的施政理念和为官品德让那群武将们也都钦佩至极。

真正做到了胸有浩然气,一身钢筋骨。

而且其手段也是顺时而动的。

当年太宗皇帝,遣英国公平灭安南,第一个想到的交趾巡抚就是黄福。

而黄福也不负众望,在安南博得了万家生佛的威望。

只可惜,后来黄福被调回国内,换上了一个“无欲无求”的文官。

为了返回京师,大肆敛财,残害百姓,竟引得黎氏有了借口掀起反抗。

最后临阵脱逃,引得柳升大败身死。

时人有言“若黄福还在,安有黎氏兴风之机?”

后被宣宗皇帝任命为留都留守,一直镇守南京至今。

可以说南京三大留守,代表着军方的是魏国公,代表着皇帝的是王景洪,而代表着太皇太后的就是黄福。

是的,黄福不仅仅是代表着文官势力,还代表着太皇太后。

黄福在,太皇太后对南京就是一万个放心。

而今日本已缠绵病榻好些时候的黄福突然精神大振,然后就吩咐家人请来了另两位南京留守。

魏国公和镇守太监王景洪也知道黄福怕是回光返照了。

也是紧赶慢赶的来到了府上。

就在这时黄福的儿子来到了客厅对着两位行礼,然后语气沉重道“两位大人,父亲有请。”

王景洪和魏国公同时点头,却是王景洪更着急一些,抢在了魏国公之前。

魏国公也不恼,只是对着黄福之子回了一礼,这才跟着王景洪一起过去。

此时卧室之内,黄福斜靠在床头,看着进来的两位同事,苦苦一笑道“最近朝廷可有大事?”

王景洪先开口道“先生,休息要紧,国事自有别人处理,你我当年的老战友已然不多了,你可别……”

眼看着王景洪已经说不下去了,魏国公开口道将《定国是诏》讲了出来。

黄福听着精神一下子就抖擞起来,这让王景洪也对老战友能够好起来存了奢望,也跟着背诵起来。

黄福听着,轻声开口道“名正言顺,陛下正位了。”

黄福从这份诏书里面没有看出朱祁镇的勃勃野心,当皇帝的没有不野心勃勃的。

真正让黄福精神抖擞的,其实是这份诏书之中表示着朱祁镇已经有能力一统朝堂意见了。

这是一名合格的掌权君主的基本素养。

如今正统朝才可以说真正的稳了。

想着这些,黄福突然笑出声来,随后便猛烈的咳嗽起来。

待到一阵手忙脚乱之后,黄福对着王景洪道“王镇守,你我无憾了,你要追随郑太监,我也无法拦你了,不过以后莫要忘了我们这些老战友们所教,要保持敬畏之心才好。”

王景洪咬着牙点了点头,随后一言不发扭头就离开了。

魏国公却是看了一眼疾步离开的王景洪,然后摇摇头对着黄福行礼,接着跟着黄福的儿子到了偏厅讲了几句话之后也离开了。

在他们离开不久,黄福府邸突然哭声大作。

南京城中,早已经准备好的快马,向着北京飞奔而去。

而与此同时,还有一匹快马从杭州出发,向着京师而去。

两份消息几乎前后脚到达,一份说的是黄福逝去,另一份杭州过来的讣告却让朱祁镇有些措手不及。

杨荣病逝于杭州……

如今一个现实的问题摆放在了朱祁镇面前。

那就是如何找一个新的内阁大臣,或者说再等等?

杨荣与黄福不同,黄福虽说是南京镇守,同时影响力也极大。

可毕竟早已不在中央多年,其影响力和所属派系早已经无法影响到朝政大局了。

可是杨荣不同,杨荣是在任的内阁次辅,其本身还是所属势力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先是杨士奇以回乡建造墓穴的名义辞职回乡。

然后才是杨荣以回乡探亲的名义回乡,后来病死于杭州。

那个时候朝中势力已经经过一番大的变动了。

可是现在这个历史时空却是杨荣因为不满藩王政策又害怕被太皇太后恨屋及乌,这才不得已申请回乡。

病死于杭州完全就是突然事件。

如此一来杨荣的派系就仍然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个时候身为核心的杨荣突然病逝,完全不亚于引发一场超级政坛大地震。

杨荣可以说完全配得上“两朝开济老臣心”。而且是那种不以朝政为先的那种。

杨荣先后辅佐宣宗皇帝和朱祁镇,都是那种以皇帝为先而不是朝政为先。

当年宣宗皇帝想要另立皇后,是他出的主意,为此恶了太皇太后也在所不惜。

后来力挺朱祁镇登基也是如此。

甚至十几年如一日的打压勋贵势力也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想让皇帝能够更顺利的接掌军权。

可是自从朱祁镇开始独立理政后,一切都变了,不但毁了杨荣十几年的努力,还在太皇太后露出并不喜欢杨荣的时候没有出声。

要不然杨荣岂会那么容易的就“申请回乡”?

如此一来失了心气的杨荣,加上本就是七十余岁的老人,一路颠簸劳顿,到了福建才发现家乡早已物是人非。

同龄之中再无一个能够说得上话的好友。

只得用游历来开解心中郁气,可惜到了杭州就再也支撑不住了。

如此一来中央的局势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了。

朱祁镇看着眼前两份白纸固封的讣告颇有一种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

可是事情总要做下去,路也要一步步走下去的。

朱祁镇叹息了一声吩咐道“去吧马顺叫来。”

王振应是然后下去吩咐了。

自从被多次敲打之后,王振就变得聪明了,每次马顺来的时候,王振就会主动离开朱祁镇,然后在门外十步开外的地方守着,保证不让对话传出分毫。

不一会儿,马顺急匆匆的来了,跟王振默契的对视一眼之后就面见朱祁镇,刚准备行礼就听朱祁镇淡淡开口道“不用行礼了,朕让你查的可查实了?”

马顺赶紧回道“禀陛下,臣已经将周耽的所有信息整理妥当了,陛下若要查阅,臣马上就去取来。”

朱祁镇摆摆手,然后道“周耽的资料从来之后,再去查几个人,朕要看到这几个人的详细资料,能不能办到?”

说着将刚刚写好的纸条递给了马顺。

马顺拿到后仔细看了一眼,然后回道“陛下放心,臣定能给陛下一个满意的答复。”

朱祁镇呷了一口茶道“那好,下去吧。”

马顺立刻行礼然后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王振才走了进来,然后轻声道“小爷,孟瑛到云南了。”

说着将手上密封的资料递了上去。

朱祁镇却没有急着打开密封,而是轻声道“保定侯到云南了?不知道襄王叔到了没?

算了我想这么多干啥?陪朕去花园走走,这一年白色看的太多了,朕想看看姹紫嫣红。”

王振听了赶紧吩咐下去准备。

朱祁镇看着忙忙碌碌的王振抬头看了一眼舆图小声道“到云南了啊……”